污染物浓度
**物含量(COD/BOD):若污水中 COD/BOD 浓度过高,**过设备生化处理单元的负荷(如活性污泥的分解能力),会导致**物去除率下降,出水水质不达标。
悬浮物(SS):高浓度 SS 可能堵塞设备的格栅、膜组件等预处理或过滤单元,影响水流速度和处理效率,甚至导致生化系统污泥浓度失衡。
有毒有害物质:如重金属、强酸强碱、**毒物(苯系物、酚类)等,会抑制微生物活性,破坏生化处理单元的菌群平衡,降低分解效率。
水质波动性
进水水质(如浓度、酸碱度)频繁波动,会使设备处理系统(尤其是生化单元)难以稳定运行,导致处理效果波动(如氨氮去除率忽高忽低)。
工艺选型匹配度
不同工艺对水质的适应性不同:例如,膜生物反应器(MBR)适合处理水质要求高的污水,但若用于高 SS 污水,膜组件易污染;而厌氧生物处理(如 UASB)更适合高浓度**废水,对低浓度污水效率较低。
设备设计负荷(如处理量、水力停留时间 HRT)若与实际进水水量不匹配,会导致水力冲击(水量过大时)或处理时间不足,影响污染物去除效果。
设备组件性能
生化单元(如曝气系统、生物膜载体):曝气不足会导致好氧微生物缺氧,影响**物降解;曝气过量则可能破坏污泥絮体,降低沉淀效果。生物膜载体若堵塞或老化,会减少微生物附着面积,降低处理效率。
过滤单元(如膜组件、砂滤):膜污染(如**物、胶体沉积)会导致通量下降,出水水质恶化;滤料老化或堵塞会影响悬浮物去除效果。
消毒单元:消毒剂投加量不足或紫外线强度不够,会导致病原微生物灭活不彻底,出水卫生指标不达标。
操作参数控制
温度:生化处理中微生物的较佳活性温度通常为 20-35℃,温度过低(如冬季)会导致微生物代谢减缓,氨氮、COD 去除率下降;温度过高则可能导致微生物失活。
pH 值:多数微生物适宜的 pH 范围为 6.5-8.5,**出范围会影响酶活性,例如酸性条件下硝化细菌活性受抑制,导致氨氮去除率降低。
污泥浓度(MLSS):活性污泥法中,MLSS 过低会导致微生物量不足,处理效率低;过高则可能引发污泥膨胀,影响沉淀效果。
回流比:生化单元的污泥回流或混合液回流比设置不当,会导致系统负荷失衡(如缺氧区反硝化效率下降),影响总氮去除效果。
维护保养及时性
未定期清理格栅、沉淀池污泥,会导致设备堵塞、容积减小;膜组件未及时化学清洗,会加剧膜污染,降低出水水质。
设备故障(如曝气风机故障、水泵堵塞)未及时修复,会导致处理流程中断或效率骤降。
进水水量波动
短时大水量冲击(如暴雨导致管网混流)会缩短污水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,导致处理不充分,出水污染物浓度升高。
气候与地理因素
温度:北方地区冬季设备埋地深度不足时,生化单元可能因低温冻结,影响微生物活性;南方高湿度环境可能导致电气元件故障,影响自动化控制。
海拔:高海拔地区气压低,曝气系统氧气溶解度下降,可能导致好氧处理效率降低。
水质预处理效果
若进水未经过有效预处理(如油脂未去除、大颗粒杂质未过滤),会直接影响后续生化或过滤单元的运行,例如油脂覆盖生物膜表面,阻碍微生物与污染物接触。
菌群结构失衡
长期有毒物质流入或 pH 剧烈波动,会导致优势菌群(如硝化细菌、反硝化细菌)减少,分解效率下降(如总氮去除率降低)。
污泥龄(SRT)控制不当,会导致微生物老化或流失,影响系统稳定性。
营养物质比例
生化处理中微生物生长需要 C、N、P 等营养元素(通常 BOD:N:P=100:5:1),若污水中氮、磷含量不足(如工业废水),需额外投加营养剂,否则会限制微生物繁殖,降低**物去除率。
若设备材质(如碳钢未做防腐处理)长期接触腐蚀性污水(如酸性工业废水),会导致内部组件锈蚀、损坏,影响水流分布和处理单元功能(如曝气头堵塞、管道泄漏)。
源头控制:优化前端预处理,减少水质波动和有毒物质冲击;
合理设计:根据水质特性选择匹配的工艺,确保设备负荷、组件性能与需求匹配;
精准运行:严格控制温度、pH、污泥浓度等参数,定期维护设备;
智能监控:通过在线监测仪表(如 COD、氨氮、pH 传感器)实时调整运行策略,及时应对异常。